瑞寶生醫,正是其中一家積極搶進細胞治療領域的業者。只是與其他生技公司不同,瑞寶生醫隸屬仁寶集團,就連創辦人林彥良也是出身電子產業,曾是仁寶、鴻海等台灣電子代工大廠的筆電研發要角,在科技產業任職多年,如今卻投入研究細胞治療,一開始是為了替罹癌妹妹找到得以治癒的方式。
有金主、效率高 實驗室半年就建置完成
談起自己從電子業走進生技業的歷程,瑞寶生醫董事長兼總經理林彥良說,妹妹在國外做細胞治療,最後仍不幸過世,這讓他開始思考能否在台灣為癌友打造一個細胞治療環境,「當時我們準備了錢、準備了很多背景知識,希望在台灣把它(細胞治療)做好。」
林彥良很快就把這個想法付諸實踐,更幸運的是,他還得到前老闆仁寶電腦副董事長陳瑞聰的支持,獲得資金挹注,有了知識與資源,瑞寶生醫踏出夢想的第一步,就是設立實驗室。「一五年底決定籌組瑞寶後,下一次休假已是九個月後。」連過年都沒休假,就是希望實驗室的設立每天都有進展,林彥良相信,只要實驗室一完成,就能及早投入細胞治療領域。
建置細胞治療的硬體設施並不容易,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生活與生醫組組長張慈映說,「每一種細胞必須要有特殊的培養機,也必須要有恆溫箱,並獨立操作,整體管理是複雜而嚴密的。」這意味光是建置實驗室就相當費工,要在短時間內建置完成,更是挑戰。
身為林彥良哥哥、瑞寶生醫營運長林彥伯指出,「總經理是用科技公司建置工廠的方式監工實驗室。」實驗室裡的每一項設置都必須精準到位,在林彥良的堅持下,即使當時瑞寶生醫只有三名員工,實驗室從計畫送出,到通過GTP(人體細胞組織優良操作規範)實地審查,只花了短短六個月時間,順利開啟了瑞寶生醫邁入細胞治療領域的第一扇門。
相較於傳統生技產業,科技業更講求「速度」、講求「品管」,林彥良也把這兩個科技產業最重視的項目引進瑞寶生醫,運用速度、品管兩大管理之道,讓公司僅花五年時間,就在細胞治療領域熬出頭。他說,「我最喜歡的競爭力是速度,速度是最經濟、也有效的競爭力,我希望扎實快速地完成一件事。」
重品管、落實全測 攜手高醫打造細胞治療中心
不只是速度,林彥良對品質管理的要求也絲毫不馬虎,「我們是全測,不是抽測,所有《中華藥典》規範的檢查,我也一定落實,從不省錢。」細胞治療其中一個重要環節就是細胞來源培養,黑木投資公司合夥人羅敏菁指出,「對癌細胞具毒殺效果的免疫細胞,從來源鑑定、培養、擴增等都必須詳細審視。」也是因為瑞寶生醫重視品管,才能成為不少醫療院所合作的對象。
只不過,科技業與醫療業還是有許多不同,踏入這個領域,林彥良才逐漸明白醫療產業包括規則、風氣都與電子業有著巨大差異,攸關人命的細胞治療更是必須慎重。
然而,細胞治療仍有其發展局限存在,光是病人是否願意做完整套療程,就是一項大挑戰。根據《特管辦法》規定,細胞治療按針收費,但因為收費高昂,許多病人在還沒看到療效前就停止治療。張慈映說,醫師會希望病人做完整套療程才能斷定有沒有效,「但病人也可能因為暫時沒效果、價格高等因素,沒有做完整套治療。」
「按現有法規架構,細胞治療失敗率很高。」林彥良更直言,《特管辦法》應要求病患一次繳清整套療程的費用,如果沒有做完整套療程,也應該要有嚴格的退費機制,不能讓病人半途放棄治療,「這才會同時保障業者與消費者。」讓台灣的細胞治療產業順利發展、嘉惠更多病患。
現在的瑞寶生醫已陸續與高雄醫學大學(簡稱高醫)、澄清醫院合作,下一步是積極完成另外兩座實驗室的建置——一是與高醫合作的南部首家細胞治療中心,二是內湖第二實驗室。林彥良說,「仁寶願意給予充足資源,在設備投資上,很少有台灣生技公司能與瑞寶相比。」
參考文章︰https://www.businesstoday.com.tw/article/category/183015/post/202010280030/